瀏覽人次:
20445
新聞與資訊學程
學程目標
新聞媒體生態正在急遽改變當中,傳統大眾媒體組織正隨著社會結構液態化而逐漸凋零/崩壞,以網際網路為基底的個人或自媒體則正在崛起之中。未來新聞工作者的能力,也將從過去依附傳統大型媒體組織為主的模式(圖左側虛線圓心),逐漸往個人為核心的方向移動(圖右側虛線圓心),目前正處於二種模式交錯混搭的階段(圖中央實線圓心),學程設計必須兼顧學生目前和未來的知識能力需求。
設計理念
課程設計從兩條軸線加以考量:第一條軸線是「知識類型」軸線,這條軸線過去即已長久存在。一端著重思考(培養學生理論化論述和批判能力),基本上以陳述型知識為主;另一端則著重實踐,亦即現在和未來職場所需具備的工作技能,這類課程多屬程序型知識的知識。第二條軸線則是因「時間變動」而產生的知識類型。軸線一端是大眾傳媒時代已經存在(但必須與時俱進)的知識領域,其中又以各種媒材相關的資訊處理知識為多。軸線的另一端,則是因應媒體生態變動、有待建立的知識類型。根據上述兩條軸線,可區分出四個課程區塊。上述各象限課程分別以黑紅兩種顏色分別標示,目前既存的課程類型/領域以黑色字體標示,未來應該強化或新設的課程類型/領域,則以紅色字體(加底線)標示。
- 既存的思考課程:這個知識領域包括若干主題/分類報導課程(例如,財經/風險/科學/運動等分類報導)。其次是批判理論/能力相關課程,包括新聞倫理與個案、傳播法規政策等。
- 既存的實踐課程:包括採訪、寫作、編輯等課程、影音/視覺化相關課程,以及統整和連結課程(例如,新聞媒體實驗/校外業務實習)。這類課程雖然是目前雖大都是本系已開設的課程,但在系課程成為主修之後,這類課程應該轉換為進階課程;其次,隨著傳播生態由媒體組織依附移往個人核心,其課程內容/授課方式亦應隨之調整。
- 浮現的思考課程:這個知識領域包括情境判讀課程。這類知識主要針對社會之液態化之後,社會結構轉化急遽,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因應和創用情境資源的能力,以開創學生的視野和格局的課程。不僅包括全球化/移動相關課,也包括學生移地研究或國際交換的課程/活動。
- 浮現的實踐課程:這個知識領域包括策展知識,以及創新及創業相關的課程。這部分課程是目前課程結構當中,課程和師資最為缺乏的部分,應考慮增加新課程,以及尋找師資。
修課規定
修讀本主修者至少需修畢 24 學分,含必修 2 科共 6 學分,其 他 18 學分得修讀本主修課程或在「媒體與文化主修」修讀至 多三科目(9 學分)。
科目表
修別 |
預定開課年級 |
科目名稱(106學年預定開設●共同承認○) |
學分數 |
必修 |
三上 |
新聞媒體實驗(一)(大學報)● |
3 |
|
三下 |
新聞媒體實驗(二)(大學報)● |
3 |
選修 |
三、四 |
新聞攝影● |
3 |
|
三 |
影音新聞:電視● |
3 |
|
三、四 |
媒體創新與創業● |
3 |
|
三、四 |
大眾文化專題:電視文化●○ |
3 |
|
三、四 |
分類報導:體育報導(106學年未開)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採訪寫作:性別、階級、族群●○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採訪寫作:報導文學●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影音新聞:採編播實務●(106學年未開)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影音新聞:深度報導●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電視製作:紀錄(106學年未開) |
3 |
|
三、四 |
設計專題:說故事的方式● |
3 |
|
四 |
設計專題:新聞圖表●(106學年未開) |
3 |
|
四 |
設計專題:雜誌編輯● |
3 |
|
三、四 |
設計專題:隱喻與創意●○ |
3 |
|
四上 |
專業實習-機構實習(A)● |
1 |
|
三、四 |
英文採訪寫作● |
3 |
|
三、四 |
傳播策略與設計●○(106學年度未開) |
3 |
|
三、四 |
進階採訪寫作:資料新聞學●(16學年度未開) |
3 |
|
三上 |
英文新聞編譯● |
3 |
|
四上 |
媒介管理與溝通(大學報將官班)● |
3 |
四上 | 新聞網站平台運作實務 | 3 |